当前位置:乡镇公务员 > 考试题库 > 模拟试题 > 公共基础知识 >
乡镇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古代人的年龄称谓
来源:中公乡镇公务员考试网 范楷文 2022-07-18 17:56:11
为帮助广大考生备考乡镇公务员考试,中公乡镇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备考内容:乡镇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古代人的年龄称谓 。一键加入2022乡镇公务员交流群,可以了解各地招聘信息。
一、知识介绍
《论语·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十五岁时候就立志学习;三十岁的时候能够可以有所成就;到了四十岁遇到事情就不再困惑;等到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哪些是人力所不能为的事情,知道了理想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追求天命;六十岁时为人处世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也不会超过规矩的限制。受这段话影响,后世逐渐出现“而立之年”、“天命之年”这些说法来指代人的年龄。
其实,不仅是《论语》中有关于年龄的称谓,许多古籍中也有许多关于年龄的各式叫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即指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其中的“垂髫”常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孩子,一般该阶段的儿童的头发自然下垂,因而将这一年龄段称之垂髫之年。
而关于孩童的称呼还有许多,如“襁褓”,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常用用于形容婴幼儿,即未满一岁的幼童;孩子长到两三岁时,就称之为孩提之年;到了七岁八岁左右,小孩普遍到了换乳牙的年龄,这时就称之为始龀(龀,即乳齿)。
到了人们成年时,男女的年龄称谓也有所不同。清朝以前,汉族男孩十五岁时候就要束发为髻,意为成童,二十岁时要行冠礼,意为成年,因此故用束发来指代男子十五岁,弱冠来指代男子的二十岁;“及笄之年”是用于形容古代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指束发用的簪子,《礼记·内则》中有云“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意为女子此时已经到了出嫁的年岁,即十五岁。
古人到六十岁时,便称为花甲,因旧时用天干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即称一个甲子;七十岁即为古稀之年,出自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至于到八九十岁时,即称之为此人已到耄耋之年,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后来引申为高寿;如果有幸能活到一百岁,就被称为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古代有尊老的传统,在康熙到乾隆年间曾多次举办“千叟宴”,由皇帝做东来宴请天下老人,凡年岁在六十五岁以上者,官民不论,都可来京赴宴参会。此外,如果一个人特别长寿,那么传说中还有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等说法。
二、例题展示
按照古代年龄的说法,下列年龄从小到大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耳顺-天命-不惑-耄耋
B、襁褓-垂髫-弱冠-而立
C、孩提-始龀-及笄-豆蔻
D、不惑-天命-而立-耳顺
【答案】B。解析:耳顺,指六十岁,天命,指五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A选项错误;孩提,指两三岁,始龀,指七八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C选项错误;不惑,指四十岁,天命,指五十岁,而立,指三十岁,耳顺,指六十岁,D选项错误;襁褓,指一岁以下,垂髫,泛指童年,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故本题答案为B。
三、考察形式
记忆性题目。在公共基础知识里常识部分进行考察。
备考乡镇公务员考试的同学可以查看乡镇公务员考试公告栏目,了解近期各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信息内容。
(责任编辑:何浏漪)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课程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