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乡镇公务员 > 考试题库 > 历年试题 > 申论 >
2021年山东本土优秀人才招录考试 《申论》专项卷(1)(3)
来源:中公乡镇公务员考试网 2020-09-16 17:00:11
【案例1】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选自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科斯国际关系学院的讲话
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义乌市,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约旦商人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了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了事业成功,最终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了中国。一个普通阿拉伯青年人,把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中国百姓追求幸福的中国梦中,执着奋斗,演绎了出彩人生,也诠释了中国梦和阿拉伯梦的完美结合。
——选自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案例2】
习近平说现在学生的学习和读书环境已经好了很多,自己的大学是在上山下乡的时候上的,那时候周围的小气候就是“到处找书看”,《浮士德》就是在那个时候找别人借来看的。虽然看不太懂,但一看就“爱不释手”。不过,借书的人也着急看,每到赶集的时候就催促他还书。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和学生的谈话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选自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的谈话
【案例3】
西门豹是战国时魏人,他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面貌出现,不站在百姓的对立面,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些道理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干群关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无裨益,应该好好体味。
——选自2004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瑞安市基层干部座谈会上的谈话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很有感触。我们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更应该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选自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案例4】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华回国之际,友人问他,你到中国丢失了什么?他回答:“什么也没丢,就是留下了一颗心”。泰戈尔离开中国仍有一种心系中国的情怀,我也有同样的心情,人虽然即将离开闽东,但我留下了一颗热爱闽东的赤诚之心。离开以后,我会时常牵挂、关注着闽东的工作,积极为闽东的发展进言献计。闽东的点滴变化,都会给我带来无比的喜悦和欣慰。
——选自1990年5月《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9.“当中国公民的双脚迈出国门后,就应当化身为中国形象的‘代言人’。”湖北长江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特邀理事余熙常这样说。1991年,初出国门到瑞士办画展的余熙发现,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瑞士人对中国的认识竟然还停留在百年前。“那时,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促使我立即行动起来。我迫切希望向西方国家讲述当今中国,扭转误读与偏见。”与瑞士扶轮社商讨后,1991年8月20日,余熙在奥尔滕市举办《今日中国的文化艺术》主题演讲。他将知识储备汇集成有画面感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真实的中国文化和社会状态。这一举动,立即引来10余家瑞士媒体的好评,也为他日后多次访瑞打下了基础。
25年来,余熙以民间交流的方式,在全球60多个国家开展公共外交活动,见缝插针,不放过任何一个为中国人“发声”的机会。2014年2月,余熙出访美国匹兹堡、芝加哥和旧金山。当他得知美国《世界日报》等媒体转载BBC《看中国怎样愚弄世界》的报道后,立即与当地中国领事馆及孔子学院协商,分别在三市举办演讲,针对美国主流媒体涉华负面舆情展开有的放矢的解释和说明。
“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量大,请问如何避免城市破产困局?”余熙在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演讲时,《世界日报》记者犀利发问。“以武汉为例,我们把大量资金都用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上,目的是让市民生活更便利,不宜与西方投入虚拟经济的债务相比。”余熙结合亲身经历说明,“我家住在汉口江岸区,以前去武昌光谷需要两个多小时,现在搭乘地铁2号线只要40分钟,政府投资兴建的地铁工程大大缩短了我的出行时间。”这样言之有据的阐释,使不少美国记者更新了观点。几天内,美国三市20余家主流媒体发文表述余熙的观点,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崩溃论”。
余熙特别注重将新闻业务与公共外交“移植嫁接”。多年来,《长江日报》专门开辟的《余熙高端访问》专栏,吸引了5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00多名驻华大使接受采访,成为新闻品牌栏目。余熙也以公共外交为报社赢来不可多得的国际交流新闻资源,极大地拓展了报社的新闻采访边界。余熙对中国故事选取时,会针对不同受众进行个性化独创,很注重从社会生活中提取鲜活的故事,把当代中国故事与听众相联系以产生共鸣。经过多年的积累,他发现强烈的画面感和色彩冲击能使观众“睹画生情”,对故事画面和情节产生浓厚兴趣。于是经常通过对中国当代优秀油画的图解,讲述中国的趣味故事。余熙的事迹也深深感染着身边的同事。摄影部主任田飞认为,余熙闯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多元公共外交之路。
(责任编辑:杨小红)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课程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