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招聘

当前位置:乡镇公务员 > 备考指导 > 行测 >

2021乡镇公务员行测常识40000问(二百三十九)(3)

来源:中公乡镇公务员考试网     2021-05-10 10:04:54

23922、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在此期间,日本侵略军共约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大举进犯上海。中国军队先后调集70余个师,舰艇约40艘,飞机250架,投入战斗。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迷梦。

23923、洛川会议

1937年8月22日—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作出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艰苦的持久战。

23924、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并开始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万人。

23925、武汉会战

1938年6月12日—10月27日:中日进行武汉会战。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3926、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这次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历时5个多月。

23927、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13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共9000余人奉命北移,在茂林地区遭顽军7个师的围攻,“皖南事变”发生。

23928、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同时对日宣战。

23929、德军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至此,欧洲战争结束,盟军作战重心迅即东移,全力对付日本法西斯。

23930、《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28日,日本政府表示,对《波茨坦公告》不予理睬。

23931、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23932、日本向美国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2393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8月13日发布通告:由于“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之后”,故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

23934、嵇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262年),字叔夜,竹林七贤之一,也是竹林七贤在后世影响最大的人。他是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23935、孔子:

1.核心思想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苛政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包含民本思想。

2. 提出“礼”。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3.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

4.文献方面:他整理编订文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23936、孟子:(“亚圣”)

1.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以“仁义”为最高道德原则。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发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要求统治者停止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制民之产,尊贤使能。

3.发挥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成为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成份。最典型的是言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伦理观上主张“性向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3937、荀子:

1.天人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制天命而用之,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2.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 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3.君民关系:舟水之说(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主张“性恶论”。

23938、董仲舒:

1.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 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23939、程颢、程颐(北宋):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3940、朱熹(南宋):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23941、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创立者:“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23942、王阳明(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 “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致良知;知行合一。

23943、李贽(明后期)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3944、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23945、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3946、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者。

(责任编辑:杨小红)

关键词阅读:

乡镇公务员行测资料 行测技巧 行测常识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课程专区 ————

  • 乡镇公务员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中公乡镇公务员考试网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