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乡镇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备考:人文知识古代选官制度梳理
来源:中公乡镇公务员考试网 2019-11-12 09:58:54
【导语】2019年乡镇公务员考试已经陆续开始,公共基础知识多而杂的知识点让很多考生很盲然;因此,中公乡镇公务员考试网特意为大家提供公共基础知识备考资料,请广大考生关注乡镇公务员考试网,及时查看乡镇公务员备考资料,包括备考指导、考试题库等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中公乡镇公务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之《人文知识古代选官制度梳理》,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乡镇公务员考试。
历史人文知识在近几年的乡镇公务员考试中占得比重在逐渐在增加,我们简单的梳理下人文知识。
一、选官制度
(一)汉代: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召制,主要是选拔孝廉。
(二)魏晋:魏晋时期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是由于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三)隋代: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既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又稳固了政权的统一。
(四)唐代:武则天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政治经济都持续发展。
(五)明清:沿用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二、科举考试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科举考试的程序:
1.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2.乡试是地方考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届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称“秋闱”(秋试),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等经科试合格,方准应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可于次年春进京应会试,即便会试没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3.会试与殿试是中央考试。乡试翌年,即丑、辰、末、戍年春季,举人汇集京城,先应由礼部举行的会试,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会试后贡士再应由皇帝亲自御殿复试、决定取舍、等第的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初称“榜首”,亦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例题】以下关于科举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B.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考中者被称为“举人”
C.乡试是地方考试,考中者被称为“秀才”
D.会试是中央考试,考中者被称为“进士”
【答案】A。解析:童试考中者为“秀才”,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会试考中者为“贡士”。故本题答案为A。
相关推荐:2019乡镇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备考: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更多考试信息请查看乡镇公务员考试网,了解乡镇公务员考试公告、乡镇公务员报考指导、乡镇公务员考试新闻。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cy47389)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课程专区 ————